“一檔多投”:招錄改革大步探索
高校招生是連接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樞紐,既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指揮棒,又是牽動高等教育發展的“牛鼻子”。“一檔多投”錄取模式一方面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另一方面促進了高校加大專業建設力度,突出專業辦學特色,也要求考生與家長具備較高的招生信息處理能力。李華繪
■王偉宜
國務院正式公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提出了改革招生計劃分配方式、考試形式與內容、招生錄取機制、監督管理機制以及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等任務與措施。作為其中一大亮點的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關鍵環節,具有綱舉目張的引領作用。今年福建省大膽探索招生錄取機制改革,首次在普通高校藝術類本科招生中實施“一檔多投”錄取模式改革,在招生錄取機制改革領域邁出了一大步。
突破“一檔一投”模式
“一檔多投”是指省級教育考試院在高校招生錄取投檔時,將同一考生的電子檔案同時投放到考生填報的符合投檔條件的所有院校專業中,招生院校則按事先公布的專業錄取規則,對符合本校相關專業錄取條件的所有考生進行預錄取排序,對不符合錄取條件的考生提出退檔意見,并將排序名單和退檔意見提交給省級教育考試院審核,省級教育考試院根據考生志愿順序和院校專業招生計劃、專業預錄取排序等情況,由計算機自動匹配確認考生的錄取專業。每位考生只能被一所院校錄取或不錄取。
為了提升高招錄取的公平性與效率,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探索高校招生錄取模式改革。2010年開始在藝術類本科提前批招生中實行“一檔多投”錄取模式改革試點,并取得成功。2014年,教育部將福建省確定為實施高校招生“一檔多投”錄取模式改革試點的唯一省份,批準在普通高校藝術類本科招生中實行按專業志愿“一檔多投”錄取模式改革。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這一改革項目列為“2014年全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案”項目之一。
福建省教育廳、省教育考試院制定了具體的改革實施方案,指導院校根據各自辦學需要制定錄取標準和排序規則;聯合清華大學計算機與技術系網上錄取課題組,共同研發并調試完善“一檔多投”網上錄取計算機管理系統;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指導考生把握政策要領和志愿填報要求。2014年福建省高招藝術類本科招生設置提前批、A批、B批三個批次。本科提前批設置10個專業志愿(即一個志愿填報某所高校的一個專業);A批設置12個專業志愿,B批設置16個專業志愿,均進行2次征求志愿錄取。
這項試點從7月1日開始投檔,到8月9日錄取結束,相繼完成了藝術類本科提前批、本科A批和本科B批的招生錄取工作,共錄取11925人。其中,本科提前批共錄取新生1115人,與去年相比增幅達20.4%;本科A批常規志愿計劃完成率達99.6%,本科B批常規志愿計劃完成率達98.1%,是歷年來各科類各批次計劃完成率最高的一次,也是考生志愿滿足率最好的一次。這項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僅提高了考生的專業志愿滿足率,也有利于高校選拔適合自身辦學特色和不同專業要求的專門人才,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招生的公平公正。
如何把考生錄取到最合適的高校,如何讓高校錄取到最合適的考生,一直是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的難點。近十幾年來,我國高校招生錄取改革穩步推進,1998年教育部開始推行網上電子投檔錄取方式,代替原有的紙質手工投檔錄取模式;2008年開始推行“平行志愿”錄取方式,招生錄取的公平性和效率有了顯著提高。但這些都是基于考生高考總分排序的“一檔一投”錄取模式,始終未能走出考試分數至上與高校被動招生的怪圈。本次“一檔多投”試點試圖打破這一錄取模式怪圈。
充分實現考生自主選擇權
現有的院校平行志愿錄取模式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原則進行投檔和錄取,保證了高招錄取的形式公平,提高了招生錄取效率。但強化了分數至上的理念,高考分數依然是高校選拔新生的唯一依據,導致應試教育愈演愈烈,高校辦學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模式中,考生只有一次投檔機會,只要達到所填報院校的最低投檔線就被投檔。導致考生要面對一個兩難問題:若不服從專業調劑,則可能因分數達不到所填報專業錄取線而被退檔;若選擇服從調劑,則可能被調劑錄取至不喜歡的專業,影響專業學習積極性。因此,多數考生不得不選擇了服從專業調劑。“一檔多投”則克服了院校平行志愿錄取模式的制度缺陷。首先,按專業志愿“一檔多投”錄取模式不存在服從調劑的問題,消除了考生填報志愿的風險,考生可以放心填報自己擅長或喜歡的專業,不用擔心自己被調劑至不喜歡的專業,極大地提高了考生的專業滿意度;其次,“一檔多投”為考生提供眾多的投檔機會,考生檔案可能同時被投至所填報的所有院校專業中,即使被某幾所院校退檔了,也還有被其他院校錄取的機會。而院校平行志愿錄取模式考生只有一次投檔機會,被退檔就意味著參加征求志愿或等待下一批次的機會。因此,“一檔多投”為考生提供多次、自主選擇專業的機會,實現了考生自主選擇的人本育人理念。
滿足不同高校人才特色需求
在傳統招生錄取模式中,高校完全被動地按照考生高考總分從高到低排序錄取,高校招生活動被簡化為僅由電腦自動接收省級考試院所投放考生電子檔案的行為,而高校的專業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為了減少考生退檔,絕大多數院校要求把投檔比例縮小至1∶1.2,甚至是1∶1,幾乎沒有可以挑選的余地,毫無招生自主權可言。更不合理的是,這種模式將一所院校無論是招收5000人還是招收50人,都僅作為一個投檔單位,其中的招生專業無論是50個還是只有1個,都實行按總分由高到低排序錄取。由于每所院校只有一條投檔線,知名高校投檔分數較高,被投檔考生若沒有被所填報的專業錄取,就只能服從調劑至冷門專業,否則就會被退檔,這就會影響考生入校后專業學習的積極性。但也有不少知名度一般卻有專業特色的院校,由于投檔分數不高,即便是再好的專業也招不到優秀生源。因此,如何滿足高校的專業建設需求成為招生錄取機制改革的方向,“一檔多投”則可以滿足高校的自主選拔要求。一方面,“一檔多投”大大增加了高校自主選擇考生的機會。在福建的試點中,一所高校所投檔考生的檔案數往往是招生計劃數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高校可以游刃有余地按照事先公布的錄取規則挑選考生。另一方面,高校的特色專業能挑選到優秀生源。高校招生不再以整個院校,而是以這所院校里的每一個專業類別作為投檔錄取單位,而且院校可以根據專業建設要求對不同的專業提出不同的錄取標準,因此考生可以放心填報自己心儀的專業。最終的結果是,一般院校的特色專業也可以招到優秀生源,而名牌大學的冷門專業也可能受到冷落。“一檔多投”最大的優勢是促進高校舉辦特色專業,克服高校辦學同質化的痼疾。
創新高校招生錄取機制
首先,“一檔多投”打破了原有招生錄取模式的制度桎梏。原有的高校招生錄取制度設置了招生批次、招生類別、院校志愿數、調檔比例、服從調劑等諸多限制,招生批次有本科提前批、本一批、本二批、本三批、高職(專科)批等;招生類別有文史類、理工類、藝術類、體育類,其中還有自主招生、定向招生、中外合作辦學招生、港澳臺招生等;院校志愿數在不同批次各不相同,從2個至40個志愿數不等;調檔比例從1∶1到1∶1.5不等。這些名目繁多的設置既不利于考生填報志愿,也給高校增加招生負擔。有些高校從提前批到本一批、本二批甚至高職(專科)批都有招生計劃,還有自主招生、定向招生、中外合作辦學招生、農村專項招生等樣樣俱全,煩瑣而低效。“一檔多投”完全可以打破了上述種種限制,只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兩大類型組織招生,無需設置招生類別,考生填報志愿數可以增加至50個或100個,甚至更多。高校根據事先公布的專業錄取標準和排序規則來錄取新生,絕大多數高校僅需一次投檔就可以完成招生計劃,既自主又高效。其次,“一檔多投”真正實現了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實行“一檔多投”,高校按照專業類別公布錄取規則,即可按高考總分,又可按某科專業分,還可按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重大競賽獲獎等情況來綜合考慮錄取考生,考生則根據高校公布的專業錄取規則自主選擇填報專業志愿。因此,“一檔多投”解決了高校招生自主性與公平性的矛盾,高校自主制定的錄取規則公開透明,所有考生按照這些規則公平排序錄取,省級考試院和社會各界可以對高校錄取考生進行有效監督,真正實現陽光招生。(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